綠染山川滿目春,萬物生長有力量。
時下的合肥,種質資源普查漸次鋪開,全面摸清資源家底,發掘一批優異新資源;攜手吉林農業大學,打造“中國菌物谷”;建設智能育種加速器平臺,搶占種業科技制高點……“種業之都”的“苗頭”正突破而出,茁壯生長。
堅持創新引領,推進保種、護種、育種、引種、用種“五種并進”,打造“種業之都”……合肥步履鏗鏘。
翻山越嶺“尋寶”
農業種質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事關種業振興全局。
翻山越嶺,爬坡過坎。
眼下,廬江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李千和正帶領普查人員處處“尋寶”。
“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來,我們共登記農作物品種56個,征集到種質資源46個,特異資源有王井水芹、省沽油(百花菜)。地方老品種資源不斷大量流失,普查與收集工作責任重大,現在不保護可能以后就喪失了!”
沒有種質資源作基礎,再先進的育種技術和保障條件,也不能憑空育出新的品種來。
“這幾年,我市持續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全面摸清全市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分布及主要性狀等基本情況,掌握變化情況與趨勢,搶救性收集和保護一批。”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我市共提交地方農作物珍稀名優特色種質資源206份;畜禽、水產、微生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正在推進中。
“我們園藝所建有常規庫,原有4000份種質資源。通過普查又從合肥以及其他地市搜集了不少。我們將對種質資源進行精準鑒定,明確優良特性,開展新品種培育。”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嚴從生說。
實施搶救性收集保護,讓新品種選育有“苗頭”性資源支撐,合肥正在奔跑。
值得一提的是,2月26日合肥市政府與吉林農業大學簽署菌物科研合作框架協議,打造“中國菌物谷”,建設菌物種質資源庫。
未來,這里將保藏5萬份菌物種質資源,成為選育和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物新品種的源頭。
打造種業“航母”
誕生了中國種業主板、創業板和新三板三個第一股,兩系雜交水稻育種居國內領先水平……
盤點“家底”,合肥種業基礎條件良好,地方特色種質資源豐富,種業科研機構和高校院所云集,發展現代種業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
一粒小種子,蘊含大科技。
打造種業之都,搶占種業科技制高點,絕非敲敲鑼打打鼓可以實現的!
路徑在哪?合肥已在謀劃。
優化種業發展布局,按照工業化思維、集群化理念,構建“兩谷”、“兩中心”、“兩園”、“三平臺”,開創“雙谷聯動、兩中心呼應,二園共建、三平臺支撐”的合肥現代種業發展新局面——
未來四年,合肥將打造“智慧農業谷”和“中國菌物谷”;打造“大蜀山種業創新中心”和“環巢湖種糧一體化示范服務中心”;依托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打造廬江郭河種業產業園,依托長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長豐吳山種業產業園;創建“先正達集團作物科學(合肥)創新中心”、建設中科院“AI(人工智能)育種加速器”大科學裝置平臺;省市聯動共建“安徽省生物育種創新平臺”。
打好種業翻身仗,科技是關鍵。當前,世界種業正迎來以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現代生物育種科技革命。合肥匯聚有一批科研機構、種子更多
2022-03-16 14:07:34